在台州学院提起王正老师,同学们总是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尊敬和赞叹。作为一名高校老师,他始终把学生的成才放在首位,积极探索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课程教学新体系,大胆尝试,亲身实践,走出了一条写作教学的独特之路;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他不慕名利,甘于寂寞,对学问爱之弥深,钻之弥坚,用心血凝结出一批有价值的学术成果;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正直无私,乐于奉献,有成绩而不骄傲,遇挫折而不消沉,求上进、干实事、不张扬,始终服从于学校大局,忠诚于党的事业,曾被评为浙江省高校系统优秀共产党员。
一
1992年调入台州学院之前,王正作为一名中学语文老师,就曾获过“临海市十佳青年教师”等荣誉称号。进入台州学院后,他努力超越中学的教学模式,大家对他的一致评价是,他“在教学方式和内容上都已完全进入大学层次”,已经“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教师”。
王正的长足进步,与他不断地刻苦钻研、自我超越是分不开的。自1995年进修回来,他积极探索写作训练的科学化之路,加大课程改革力度。他主讲《写作》、《应用写作》两门课程,与课程组其他老师一起积极探索大众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写作实践能力的最佳途径,大力开展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根据课程特性和学生成才的需要,提出了“面向地方,走进市场,融入生活”的写作教学改革思路,由封闭式转向开放式,虚拟性转向实战性,技术型转向素质型,构建起了理论阐释、案例讨论、市场调研、网络写作、活动策划等系列课型,切实提高学生写作的综合素质。他带领学生先后调查过校内的大学生超市、临海国际大酒店等单位,拓宽了学生视野,加深了学生对市场游戏规则的认识,同时也切实提高了学生实用性写作的技能。每上一堂课,每组织一次实践活动,王正老师总是不遗余力地精心准备,力求做得最好。有个情节值得一提:王老师曾经带7岁儿子到山上采来石头,上课时让学生练习观察景物,结果,他的儿子每天在放学回来的路上,总是要搜寻一块“奇石”,带回家来供父亲上课之需……
王正说,他追求的是作为一名大学教师的现代品格。以“现代”的眼光看问题,可以获得开阔的视野和较高的起点。他注重运用现代哲学、文化学、心理学、教育理论、美学原理等启发诱导学生,注重情感教育和以“理”服人;他坚持言传身教,重视教师形象的自我设计;他以“俗境诗心”为座右铭,在商品大潮的冲击波中保持一颗“诗心”,坚守作为一名大学教师的“精神家园”。
正是现代科学意识与改革创新思路的互相渗透,使王老师的教学水平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写作课也成了最受同学们欢迎的课程。学生的评价是:写作课内涵丰富深刻,教师教学思路清晰,语言明白晓畅,形式独特创新,喜闻乐见,实践活动效果明显,学生在写作课中体会到了精神愉悦。中国写作学会会长、南京大学教授裴先生与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潘新和对他的教学成果做了鉴定,他们认为“可以在全国地方院校中推广”、“为高等教育如何与经济建设接轨,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成功范例。”该成果荣获了学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浙江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在他的精心培养下,许多学生脱颖而出,成为“才子才女”。他与学生阙海江、朱虎威合写的论文《材料作文与漫画作文共性谈》在全国性杂志《写作》上发表,并被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有两篇学生的调查报告在《中国写作与研究》上独立发表。他所指导的学生论文在全校学生科研评奖中获一等奖,在全国、全省范围的各种诗歌散文比赛中获奖多次,不少人被聘为临海报、温岭报业余记者和编辑。已有2人在《台州晚报》和《温岭报》就职。他自己也被评为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台州市“优秀教师”、“台州市十大杰出青年”等,并获得浙江省普通高校首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优秀奖。
二
王正老师一向沉浸在“宁静以致远”的治学境界中,不喜欢张扬自己个人的成绩。他坚守学术节操,不受浮躁学术风气的污染,注重学术视野的开放性和研究的专业化,及时吸纳学术前沿思想,巩固学术根基,以“问题意识”为主导,以“成一家言”为努力方向,精益求精,精心打造学术成果。他非常重视理论研究的厚积薄发,一方面注重材料的积累,戒除“想当然”的主观臆断;另一方面强调科研中“感悟”的作用,认为学术研究的理论价值在于“有自己的东西”,摒弃“人云亦云”的因袭模仿。有时候,王老师为了一篇论文的立论,陷入苦思冥想之中,吃饭时想,走路时想,与客人交谈时也会“走神”去想自己的命题。在构思的痛苦中,历来被称作“快枪手”的王老师却表现出一种极大的耐心,从来不急于求成,往往一篇论文要等上一二个月,才能有比较满意的观点产生。一旦从“苦思”进入到“顿悟”,王老师也就经历了“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艰辛与喜悦。在参加国家教育部立项课题的研究时,王老师连续几年的春节都是在他的书房度过的……,有时候,王老师半个多月足不出户,在这里每天工作12~14个小时,被他的妻子戏称为“机器人”。
在北大做访问学者期间,他一边认真学习,一边在完成省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资助课题,访学结束时,他的书稿也已经基本完成。他在书的后记中回顾当时的情景说:“和我住在一起的进修同学非常体谅我‘老之将至’的忧患意识,总是迁就我‘夙兴夜寐’的生活习惯”,当时他有了感悟,有了思索,开始写作时,往往半夜睡下,拂晓前又起来,在进修老师中有“拼命三郎”之称。他常说,我从中学调过来,在学术上缺少童子功,是半途出家,人又笨,只有勤可补拙。
王正独立主持过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课题1项,已顺利结题。获过浙江省教育厅科研成果三等奖,台州市第三届文化曙光奖,台州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共有学术成果多项,正式出版学术专著2部,在《文艺研究》、《学术交流》、《浙江学刊》等一级刊物和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篇,参编《高等师范写作三能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承担四分之一篇幅,该教材系国家教育部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重点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研究成果。
三
在王正所有的教育、教学思路中,有一条主线穿透始终,那就是“育人”。王老师不忘“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他的言行影响和感染周围的人。不少毕业生回忆当时的情景,曾写道:“台师三年,他的许多思想凝结成我生命中闪亮的金子,……他搬到新居已经快一年了,可每次经过八号楼都想看看三楼那盏桔黄的灯开了没有。几乎成习惯了,改不过来的。记忆中,窗外的阳光扑进来,溶在一片温馨之中,王老师的眼睛里没有了课堂上时时迸发的激情,呈现出海一般的深邃与沉静。他靠在藤椅上,坦坦然地说话。没有教条,没有训斥,有的是幽默宽厚,有的是睿智淡泊。这些情景,怎能丢得了?”。
他的做法也影响了一些年轻教师。他负责指导新教师,总是将学业上的严格要求和生活上的真诚关怀相结合,真正关心新教师的成长,带动了新教师的显著进步。他指导的两名年轻教师现在一位已经硕士毕业,被评为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另一位已考上复旦大学文艺学专业博士生。新教师在经过一段时间接触之后,觉得王老师在学业上能吃苦,在个人利益上能吃亏;进取心强,功利心淡薄;有些时候,“人也不堪其苦”,他却仍不改其乐。他总是尽心尽责,尊重教师,团结同志,热爱学生,工作有条不紊,贯彻学校各项方针政策的执行力强。
不可复制的王正就这样执著于他那不可复制的事业。对于荣誉,他淡然处之。正是那份源于内心淡泊功名的宁静,才使他在成功面前保持冷静和从容;才使他自强不息,不断超越自我,从而领略到生命的别样境界。